• 主页 > 知识问答
  • 杜甫:从诗圣到诗史,探索其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深远影响与传奇人生

    杜甫对中国古典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人称他为杜士仪、杜工部,也称他为杜少陵、杜草堂。

    古代诗人杜甫轶事1

    《新唐书》记载:“大理出瞿塘,下江陵,追远香,登恒山,行耒阳,游岳庙,忽发大水,十日食不下。”县令备船迎之,须以白酒醉而死,年五十九。”

    杜甫因饥饿九天,暴饮暴食而死。

    提起杜甫,人们脑海中浮现出的大多是一位朴实谦逊、忧国忧民的长者。但人老了也有年轻的时候,善良的人也有狂野的一面。如果不是命运的捉弄,杜甫也许会向后人展现出另一种模样。

    友情:因傲慢差点被杀

    杜甫与李白的相遇被称为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他们一起游历山东各地,拜访了当时著名的道士。杜甫这样描述他们的日子:酗酒、狂歌、霸道。即使有点夸张,但依然狂野不羁——这就是青年时期的杜甫。在盛唐这样的时代,人们心胸开阔,精力充沛,野性被认为是一种自信和健康的美。因此,李白的洒脱态度如此为人所敬佩,杜甫自然也流露出了时代的骄傲。他们一起登上高台,大方怀旧,畅谈世事,让周围的人羡慕不已,又让人觉得深不可测。

    杜甫本人也曾回忆自己年轻时的“轻狂”,是一个沾沾自喜的杜甫。和李白一样,杜甫也对治国平天下充满幻想。不同的是,当时李白已经从长安归来,杜甫却准备好梦碰碰运气。

    杜甫在长安到处都遇到了城墙。即便如此,他依然带着几分少年的傲气。他在给唐明帝的书信中,毫不含糊地声称自己的才华绝不逊色于汉代文学巨匠扬雄、梅皋。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杨雄、梅皋的功绩远没有杜甫出名,但在当时,杜甫的说法就像是有人自称与今天的鲁迅平起平坐。杜甫的嚣张气势其实并不比李白差多少。

    中年以后,杜甫仍时不时表现出疯狂的一面。他在四川的生活是他后半生为数不多的安​​定日子之一,这一切都得益于他的老朋友剑南太守严武的照顾。然而,杜甫对严武却常常不小心。杜甫在见到严武时,常常连帽子都不戴,这在当时是极其不礼貌的。传说中最邪恶的事件是杜甫喝醉了酒坐在严武的座位上,瞪着严武说:“严廷植有这样一个儿子!”在当时,直呼别人的父亲的名字也是一种禁忌。杜甫已经醉得发狂了。

    虽然严武对杜甫一向友善,但作为军阀,严武却以脾气暴躁而闻名,为小事杀人是常有的事。杜甫无事可做,只是在玩虎须。严舞虽然没有立即动怒,但心中却是杀机四起。一日,严武召集部下要杀杜甫。如果不是严舞的母亲及时救出杜甫,我们今天就看不到“青春是归来好伴”这首诗了。

    在杜甫的咏叹调中,人们总是看到一位善良、热心、关心百姓疾苦的老人。很难将他与那种轻浮相比。也许这就是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步入政坛:最后只能被动退休

    杜甫的诗中常常有歌酒的描写,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疯狂。但他的固执似乎并不容易看出。

    安史之乱爆发后,宰相方万率军与叛军作战失败,被朝廷罢官。此时,杜甫刚刚出任左十一,负责谏言,于是他向同样刚刚即位的唐肃宗上书。他认为方万并没有犯下什么严重罪行,仍应负重责。更何况,当他在朝堂上见到唐肃宗时,杜甫就盯着这件事,纠缠不休。

    生活中的趣事小诗_生活趣事诗歌_关于生活趣事的原创诗歌

    除了态度异常坚决之外,他大概又犯了老毛病,说话有些语无伦次。最后惹怒了唐肃宗,下令审问杜甫。这次,宰相和御史出面求情。总的想法是,杜甫虽然言语不当,但还是尽到了自己的职责,杜甫免于受到惩罚。

    然而侥幸逃过一劫的杜甫,在事情还没有好转的时候,居然放弃了,再次去书尾闲聊方婉的事情。他非常绝望。这种一往无前的脾气,很像唐初名臣魏征,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然而魏征同时遇到了明朝皇帝,遇到了千古罕见的唐太宗这样头脑清醒的皇帝,成就了一代谏言者的美誉。即便如此,唐太宗也常常气得想杀了这个不知进退的家伙。

    杜甫所见的唐肃宗却并不那么了解。从此,他不再理会杜甫,很快就找借口远远地送走了。杜甫在严武手下工作时,仍然没有改变自己的旧习。杜甫与幕府的严武同僚不和。工作一段时间后,他不耐烦了,向严武请求辞职。严武不同意,杜甫再三申请。面对如此顽固的脾气,严武大概是受不了了,只好让杜甫回到草堂去,做一个平民。

    这件事似乎成为杜甫一生的转折点。从在唐肃宗中央的咄咄逼人,到在演武地方政府的被动退位,杜甫对政治的热情似乎已经消退。然而,国家易变,本性难变。他对国家之乱、百姓疾苦的关心始终如一。

    生存:一半饿死,一半饿死

    政治上的失败固然是不幸,但杜甫悲惨境遇的根源却是他清贫的生活。他后半生最大的敌人竟然是饥饿。

    到达长安不久,杜甫的父亲就去世了,使杜甫失去了经济来源,他的生活很快就陷入了尴尬。他以前靠采药卖钱为生,也曾去收购低价出售的粮食救济灾民。但这些都无法拯救穷人,十多天没有米吃的情况并不少见。他不得不奔走于富裕家庭和亲友之间,乞求帮助。

    杜甫在长安有一个小三。为了吃饭,杜甫时不时会去那儿。这位晚辈的生活很一般,杜甫也去过很多次。虽然他看上去不方便说什么,但难免会做出一些让人生气的事情。偶尔,运气好的话,有人同情杜甫的处境,热情招待他一次,就足以让杜甫心怀感激。

    杜甫在长安就这样的生活状态坚持了十年。等到杜甫得到一个小官的时候,已经太晚了。上任不久,他就回家探亲。当他进屋时,他听到了他的小儿子饿死的悲痛消息。一代“诗圣”就陷入了如此悲惨的境地。 “富家子里的酒肉都臭了,骨头都冻死在路上了。”原来,这不仅仅是一种景象,更是一种个人的痛苦。

    安史之乱期间,“饥饿”仍然是杜甫挥之不去的阴影。在流离失所的岁月里,他捡过橡栗子,挖过野山药。当他到达四川时,他已经病了。杜甫的诗中流露出对贫苦人民的真挚同情和怜悯,但他自己的贡献却并不算太重。

    杜甫的死也与饥饿密切相关。杜甫离开四川后,定居湖南。他被突如其来的洪水围困,连续挨饿九天。当地知县在船上救了杜甫,并用牛肉和白酒招待他。难得的宴席过后,杜甫当晚就因醉酒过多而死。

    一位杰出的诗人落得这样的下场,想必让后人不安,于是人们对杜甫的死做出了各种解释,并推断出溺水、病死等各种说法。但即便如此,也不至于。对诗人自己的痛苦有任何好处。他用自己的痛苦和苦难见证了盛唐王朝的衰落。他的伟大诗篇是对他一生的哀叹,也是一个辉煌时代的结束。

    杜甫诗三首 - 作者轶事

    杜甫住在夔州一间破旧的茅草屋里,一天深夜,他为国家的内乱而忧心忡忡。加之他当时又穷又病,不禁感触颇深。睡在他身边的杨妻突然用手臂推了他一把,轻声对他说道:“你听,外面有动静。”

    杜甫听了一会儿,果然听到草堂外有动静。于是,他悄悄下了床,拉开窗帘,就看到枣树下有一个模糊的人影晃动。杜甫轻轻走过去,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位老妇人用竹竿在树上敲枣。老太婆每次打倒几个枣子,就用手在地上摸索。当她找到枣子时,赶紧塞进嘴里,整个吞了下去。看样子,她已经好几天没有吃饭了。杜甫没有打扰她,就回到了屋里。

    杨问:“有人吗?”

    “有一个老太婆在打枣子。”

    关于生活趣事的原创诗歌_生活趣事诗歌_生活中的趣事小诗

    “这么晚了,她来约会,我怕她会饿死的!”杨说。 “桌子上还有一碗蔬菜粥,我去给她端来充饥。”

    杨开说着,穿上粗布衣服,端起碗走了出去。杜甫也接过他的衣服穿上,跟着出去了。

    老太婆见有人来了,丢下竹竿,摇摇晃晃地跑了出去。杨开轻声唤她:“嫂子,你留下吧。”

    ,停止了呼吸。苍白的月光下,杜甫看到老妇人瘦骨嶙峋,衣服也没有遮住身体。他顿时心生怜悯,连忙脱下衣服,搭在老妇人的肩上。杨太太又递了一碗菜粥给老太太吃。老妇人顿时心里一暖,看着杜甫夫妇,泪流满面……

    当杜甫问及老妇人的身世时,老妇人哭着说:“我住在草堂西边的茅屋里,我的丈夫和儿子很早以前就被军队抓去当苦力了,现在他们还活着。”不知道是生还是死……现在我没有人可以依靠,只能靠挖野菜为生,这几天找不到野菜,实在是太饿了,所以我是来偷枣的……”

    杜甫道:“嫂子,别再说‘偷’了,你想吃这些枣子,就打吧!”

    杨太太也关切地说道:“以后你白天来打我就可以了,半夜来别摔倒。”

    老妇人满怀感激地离开了。杜甫和杨二人默默回到屋里,点起小油灯,再也睡不着了。

    一年后,杜甫和家人买了一条船,向东航行。临行前,杜甫找到了老妇人,对她说:“我走后,新主人姓吴,名南青,是我的好朋友,我已经嘱咐过他了,你还可以来打枣吗!”他不会让你丢脸的!”

    老妇人感激地点点头。她真的有千言万语要说,但她却说不出来。她向杜甫三拜,默默祝愿恩人一家平安……

    没想到,杜甫走后,吴南清不但没有听从杜甫的吩咐,反而在茅草屋周围筑起了高高的栅栏。

    杜甫得知此事后,特意写了一首《五郎再献》诗:“殿前,有妇人坐西旁,投枣无食无子,宁可有此比穷,只因畏惧,即防远客,虽事多,却将我穷困至骨。 ,我正在考虑战争。”吴南清读完后,立即体会到了杜甫的良苦用心:他不仅表达了对老妇人的同情,还批评了社会的不公平和战争的根源。灾难即将来临。他顿时感到羞愧难当,赶紧让人把栅栏拆掉,亲自去老太婆家赔礼道歉。

    几个月后,吴南清离开夔州,回到中州。临行前一天,他把茅草屋收拾干净,请老太婆住进去。吴南青说道:“按照杜公的意愿,我走后,这间草堂就是你的了,希望你好好照顾这棵枣树,杜公最喜欢吃枣子了,说不定有一天他还会回来呢!” ”

    从此,老妇人晚上给树施肥,早上给树浇水。枣树越长越粗,枣子也越来越甜。老妇人非常想念杜甫。每当采摘枣子的时候,她都会挑选一批饱满、色泽好的枣子,铺在草席上晒干,然后用蜂蜜浸泡几天,然后采摘下来风干。 ,储存在罐子里。

    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坛上的枣子越来越多,但杜甫却没有回来。老妇人看着枣树,心里十分惆怅。她多么盼望恩人回来吃枣啊!

    杜甫卖药为生

    大诗人杜甫是如何开始行医的?其中蕴藏着诗人一生的辛酸历史。

    诗人35岁左右,到达当时的首都长安,遭到奸臣李林甫的政治阴谋袭击。他没能通过考试,经济陷入困境。为了维持生计,他找到了一份副业——卖药。 :以送药为条件接受别人的帮助,其辛苦程度真是难以言表。

    杜甫第二次卖药是在甘肃。公元759年,48岁的他到达钦州(今甘肃天水),生活更加困难。其诗中多有采药、制药、卖药之句。如《钦州杂诗》二十首,有“服药不归,应门生子”之说。可见,就连杜甫的妻子此时也涉足医学。他努力灌溉和种植各种药材。与此同时,他也像之前在长安一样,时不时派人往城里送药,以换取“药价”。

    上次诗人卖药的时候,显得更加凄惨。公元770年,杜甫59岁。他很穷,陆地上没有地方住,只能住在船上。在湘江下游的潭州,年老体弱多病的杜甫在鱼市摆起药摊养家糊口。今年冬天,这位伟大的诗人去世了。

    从杜甫卖药的历史中,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旧社会天才诗人的命运是多么悲惨!

    古代诗人杜甫轶事2

    对王室的愤怒

    唐玄宗统治时期的唐朝,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大国。但在这个表面上看起来依然强大的大国,由于别人之手等各种原因,已经出现了崩溃的迹象。最后,唐朝很快就到了推翻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的发生。杜甫得知这一情况后,觉得当权者如果不顾民生,只顾自己的享受,必将导致国家的失败;于是他愤怒地写下了一首诗,后来被选入著名的诗集《唐诗三百首》,那就是一首名为《美人行》的七言长古诗。这首诗因其大胆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杨家火爆奢华的生活而成为名副其实的“史诗”;人们还从中总结出一个成语“热”,用来表达极大的傲慢和权力。那是一件大事。

    死亡之谜

    多年来,杜甫留给后人最大的谜团就是他的死因。文史界提出杜甫的死因有五点:

    1. 病死论

    翻阅莫里锋、童强所著的《杜甫传》,关于杜甫的去世,书中写道:“冬天已到,诗人病了,在前往衡阳的船上病倒了……”一位超级巨星就这样在无限的孤独和寂寞中死去。”

    2. 给予死亡

    这一学说最早出自唐代李观所著的《杜士仪拾遗》。此说法自提出后,历代学者纷纷反驳,并明确指出了这段话中最大的问题,即提到唐玄宗于770年下令处决杜甫,而唐玄宗则于770年下令处决杜甫。宝应元年唐亡。 (762)。

    3、溺水身亡

    关于生活趣事的原创诗歌_生活中的趣事小诗_生活趣事诗歌

    这一说源于唐代韩愈所著的《杜子美墓碑记》,其中提出“三圣(指屈原、李白、杜甫)同归于水”。 。三人淹死在沙子里,这显然是毫无根据的想象。

    4.食物中毒死亡

    提出这一说法的人是近代著名学者郭沫若。郭沫若的说法也带有猜测性。几乎没有文献作为依据,纯属个人文学创作。

    5、消化不良致死

    杜甫的死与饥饿密切相关。杜甫离开四川后,定居湖南。由于被突如其来的洪水围困,他连续挨饿9天(有人说连续挨饿5天)。当地知县在船上救了杜甫,并用烤肉白酒招待他。长期以来很少贪吃的杜甫,因长时间没有进食而无法忍受,最终因消化不良而去世。

    古代诗人杜甫轶事3

    公元736年,年少轻狂的杜甫与好友何休、严高一起离家出走。在泰山脚下,他们救出了被官府追捕的少女春雨。淳于一家的悲惨命运和满目疮痍、民生凋敝的悲惨景象,使杜甫立志出仕,以报国救民。

    回乡苦读十年后,杜甫告别新婚妻子,怀揣着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何秀一同前往长安应试。

    出乎意料的是,负责考试的民政部尚书李林氏对读书的人怀有仇恨。他与考官勾结,将包括杜甫在内的所有考生打入冷宫。他还欺骗唐玄宗,说民间“野无贤人”。

    杜甫遭受挫折,心情郁闷,但他坚持在长安等待机会,过着贫穷困苦、屈辱的苦日子。

    在长安,他亲眼目睹了权贵的浮华奢侈和百姓的悲伤苦难,愤怒地写下了《车车行》、《行者行》等讽刺朝廷的诗文。美女”。同时,他为玄宗皇帝书写了“三大礼”,以展示自己的才华,渴望尽快被委以重任,梦想着用自己的努力来帮助国家和造福人民。

    何秀也渴望尽快入仕,但他却选择了一条与杜甫完全不同的道路——通过贿赂、阿谀奉承李林氏,先于杜甫获得了官职。

    直到几年后,皇帝才看中杜甫的才华,才被封为“右侍卫,领府军,曹参军”。杜甫十分不满,但他终于迈出了实现政治抱负的第一步。

    然而没过多久,“安史之乱”爆发,杜甫逃回家乡。他只看到“富贵人家酒肉臭,路上冻骨头”。当他回到家时,听到“门口传来嚎叫声,小儿子饿死了”。

    担任县令的何秀背叛唐朝,避难安禄山。他把杜甫“请”到县衙,强迫杜甫写诗歌颂安禄山,为平叛正名。杜甫断然拒绝。

    何秀觊觎春雨的美貌,趁机逼迫春雨嫁给自己;淳于为了救杜甫,答应了何秀。当淳于发现何秀的骗局后,为了阻止何秀利用他作为敲诈杜甫的筹码,他跳入河中。

    杜甫逃走后,赶赴凤翔“麻鞋见皇帝”。肃宗见他对朝廷如此忠心,便赐他“左十一”的官职。杜甫恪尽职守,出言建言,结果却得罪了肃宗,被贬到化州为“军中役”。在华州,他看到禁军到处抓人补充兵力,就连老男女也未能幸免。儿子宗文深刻学习父亲的教诲,代表老妇及其家人挺身而出参军。杜甫不忍悲愤,写下了《三官三别》。

    他终于明白,自己所谓的政治野心注定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最好还是回去吧。

    于是辞去官职,带着妻儿与时任剑南节度使的好友严高一起居住在成都。他住在浣花江边的茅草屋里,与百姓为伴,以写诗为生,与妻子过着隐居的生活。 。 (这首诗回顾了求官、入官、弃官的坎坷历程,心中充满愤怒,百感交集,加上对淳于父子宗文的思念,无限的悲伤涌上心头。在猛烈的暴风雨中,他吟唱着“草屋被大风摧毁了断歌”,发出了“安德有千万广厦,天下穷苦人皆欢喜”。公元765年,颜皋病逝,杜甫带着家人乘船东渡,在夔州河畔。 ,他终于见到了已经出家的淳于……

    雪花纷飞,天地辽阔。长江的水面上,有一艘小船正在航行。杜甫抱着妻子,笔直地站在船头。他的“无尽的倒木,沙沙作响,无尽的长江”的吟诵,随着滚滚的波涛,在天空中回响……

    古代诗人杜甫轶事4

    李白嗜酒如命,自称“酒师”。杜甫与李白一样嗜酒,被誉为酒圣。据郭沫若先生统计,杜甫现存1400多首诗中,谈酒的就有300多首。

    杜甫十四、十五岁时,曾是个酒鬼。这一点在他的《大游》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十四、十五年间,游历书墨田野,性情丰富,嗜酒成性,嫉妒邪恶。饮酒观八极,世间事何其多。

    前两句的意思是,我十四、十五岁的时候,就开始与文人、官场打交道了。中间两句表示他性格豪爽,喜欢喝酒;他也为人正直,对邪恶有多厌恶。后两句的意思是,喝醉酒的时候,你会俯视四面八方的平庸之人。这不充分说明杜甫青少年时期就是个酒鬼吗?

    杜甫在盛年时结识了李白、高适,两人一起游历梁、宋、齐鲁。他们一起喝酒、写诗、狩猎、游览古代。他们的气氛非常相似。杜甫与李白的关系特别深厚。他们一起喝酒,一起被盖,一起携手同行,比一般的兄弟还要亲热。所谓余一东是异乡人,怜你如兄弟,醉眠共眠秋,日夜携手同行。

    天宝六年(747年),杜甫到长安应试,因权臣李林甫阻挠而未被录取。这时,他认识了酒友、广文馆医生郑谦。郑谦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从诗词、绘画、书法、音乐到星历、医学、兵艺无所不通。此时的他和杜甫一样,生活贫困,经常向朋友要钱买酒。 “酒”这个词让他们成为了朋友。杜甫回忆《醉歌》中两人喝酒的情景,说道:“得钱则相见,卖酒则无疑。”你太得意忘形了,喝了你真正的主人。他还说:听到这话不必感到难过。我们一生中相遇并举过杯子。这意味着,当一个人有了钱,他可以毫不犹豫地与另一个人买酒喝酒。你我非正式地亲吻,你的酒量真是我的老师。不管古人发生了什么,只要我们活着,我们就会喝酒、玩乐。

    杜甫的饮酒习惯,从少年到晚年,直至去世,都没有改变。

    据记载,杜甫是死于牛肉酒。大历五年(770年)夏,杜甫前往衡州避兵乱。在去耒阳的途中,恰逢洪水,船就停泊在方天驿。由于没有食物,他饿了大约十天。松阳县聂县令得知后,送来了牛肉酒。杜甫吃得太多,一夜之间就死了。据郭沫若先生考证,聂县令送来的牛肉肯定不少,杜甫也没有一下子吃完。现在是夏天,如果冷藏不好,很容易变质。腐肉有毒,杜甫完全有可能是中毒身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dgy168.com/html/tiyuwenda/10197.html

    加载中~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