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是一矮一高两个人配合。高大的内线掩护持球者。掩护之后,高大的内线可以传下去,也可以拉开。持球者可以选择突破上篮或者传给底线。高内线。如果内线移动不顺畅但空位很大,你可以选择回传给他进行中投。意思就是挡拆的两个常数是一样的。对付防守球员,你必须不断地换人。这就是挡拆战术。
挡拆是最基本、最简单的战术,也是大多数战术的开始。可以说大部分战术都是挡拆。比如普林斯顿战术、牛角战术、铁锤战术等,虽然挡拆是最简单的战术,但也考验大个子球员的素质、意识和终结能力,以及持球者的传球视野和进攻终结能力。只有把细节做好,战术才会成功。挡拆后经常出现大个子球员下移完成上篮或者中投,持球防守者可以选择传球、跳投或者突破上篮。有很多选择,但你必须观察场上的防守变化才能做出合适的选择。
挡拆是战术的精髓。不仅需要战术的全局观,还需要球员之间的默契。在业余比赛中常见的挡拆中,很多球员在拦网后并不脱开挡拆。这样一来,挡拆战术就无法使用了。出来了。如果两名球员个人能力都很强,他们就能将战术发挥到极致。挡拆可以吸引包夹,挡拆会有很好的机会完成得分。挡拆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简单配合,挡拆可以让你根据防守的变化来改变进攻。可以使用更多的战术。例如,当持球者与大个子进行挡拆时,其他球员可以无球跑动并掩护空气,创造空位投篮或上篮的机会,持球者可以做出更合适的选择延伸到其他战术。
众所周知,NBA历史上最伟大的教练之一、犹他爵士队前主教练斯隆对挡拆战术进行了改进和发扬。他将挡拆发挥到了极致,将战术效果发挥到了极致,而他的执行者就是犹他双雄马龙和斯托克顿。两人挡拆打得非常好,可惜没能夺冠,所以也被球迷视为最遗憾的组合。当年,在斯隆教练的指导下,马龙和斯托克顿的挡拆确实无可挑剔,极具威胁。同时也创造了NBA历史上最伟大的挡拆组合。是他将挡拆战术发扬光大,并在改良挡拆战术的基础上演化出更多的战术。一个是NBA历史上最伟大的教练,一个是NBA历史上最伟大的球队。这是一个不幸的传说。
在斯隆先生的带领下,爵士几乎每次进攻都是在挡拆上发起的,这给对手带来了很大的威胁。斯托克顿拥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出色的传球视野。马龙身体素质出色,中投精准。两人都有一定的终结能力。他们是一对可以让乔丹变得更强硬的组合。两人在爵士队一起效力了9个赛季。他们不仅成就了彼此的成功,还彼此建立了兄弟情谊。马龙曾说过,“我告诉你,有一件事你永远无法教别人,那就是如何给别人一颗心……我很幸运,因为这么多年有斯托克顿这样的人在我身边。 ”。遗憾的是两人未能夺得冠军。这也是他们的遗憾,球迷也为他们感到遗憾。
我们来看看犹他二人组的挡拆威力,如下图:
1、这次配合成功的关键在于持球者在队友上来挡拆后能够立即吸引包夹。接球的队友将有空位上篮机会。持球者迅速将球分配给队友完成上篮。篮子。
1. 位置1在三分线外以45度角持球。 5号位移动进行挡拆。盖帽后,他迅速向下移动,创造空位上篮机会。当持球者被包夹时,他迅速将球分给5号,完成上篮。
他们2战术配合成功的关键在于挡拆吸引两名后卫防守1号位,5号位快速拉入空位。 1号位迅速将球分配给5号位完成中投。 5号位必须具备投篮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挡拆的威胁。
2. 位置 1 将球运至弧顶。 5号位过来进行挡拆并快速移动到空位。 1号位将球传给5号位,完成中距离得分。
3号位战术配合成功的关键在于5号拥有强大的身体素质。在罚球线上持球可以阻挡1号防守者,1号绕着5号跑动,从而创造空位跳投机会。还必须具备投篮能力。
3、1号位绕到5号位,5号位做挡拆挡住前面的防守球员,这样1号位就可以轻松跳投完成投篮。
附:爵士黑白挡拆战术视频
在犹他双雄和主帅斯隆的带领下,爵士队两次闯入总决赛。 1993年全明星赛,成为历史上唯一一次两人分享MVP奖项。斯托克顿职业生涯获得9次助攻,位列生涯助攻史第一。马龙职业生涯得分历史第二位,仅次于乔丹。两人在事业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挡拆战术一直流传至今,而主要贡献者就是斯隆教练。
总的来说,挡拆战术成功的关键是时机、走位、默契、掩护质量和终结能力。挡拆战术永远是篮球战术中最基本、最简单、最高效的战术,也是其他战术的开始。 。拦就是让防守者远离,拆就是瓦解对方的防守。挡拆就像一把双刃剑。如果持球者观察力不够,没有根据防守者的反应采取合理的行动,就会出现失误。但如果持球者组织能力强,挡拆就会顺利。
最后要感谢斯隆教练和犹他双煞,他们将挡拆战术演绎得淋漓尽致,让挡拆成为了比赛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据媒体报道,挡拆大师斯隆教练已经进入了人生的最后阶段,不会再有爵士队和斯隆教练的挡拆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dgy168.com/html/tiyuwenda/10341.html